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有人说出现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其根据是当时孔子等著名学者设塾授徒,当是后世大学的雏形。当时还有一种典籍叫《学记》,将教育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阶段。规定:“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里,将学制都规定了,说这就是古代的大学也未尝不可。但这种看法没有取得普遍的认可。我猜测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没有区分,同时私塾教育还有职业教育的成分,甚至和民间匠人传授手艺也没太大的区别,所以早期私塾教育的大学地位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但它对大学的影响还不应当低估,尤其研究生教育,确实可以在孔子当年的教育中汲取营养。
被学术界普遍公认的大学出现在欧洲,被认为是11世纪。当时处于中世纪,“大学”是用得很普遍的一个词,它可以用来指任何具有共同利益和享有独立合法地位的团体组织,既可以是一个手工业行会,也可以是一个市政团体。在欧洲,大学的出现源于街头演讲。那个时候,有学问的人常常愿意在街头发表演讲,进行知识和学问的传播。演讲者和听众都比较随意自由,愿意听的人站在街头就听,没人收费;不愿意听,耸耸肩转身就走,没人责怪。由于有的人讲的好,听众踊跃,连续数日,盛况不减,这种活动就坚持下去。有时赶上阴天下雨,于是演讲者和听众转移至某一室内或者是一间地下室或者是某人家中,从此演讲有了固定地址,这样一所大学就开始诞生了。开始属于民间性质,和孔子私塾差不多,后来得到官方的认可。
意大利于1158年认可博洛尼亚大学;英国于1168年认可牛津大学;法国于1180年认可巴黎大学。到14世纪上半叶,西欧共创办40多所大学。
德语世界的大学的兴建在西欧来说,要略晚一些。1348年建立布拉格大学,1365年建立维也纳大学,1385年建立海德堡大学,1409年建立莱比锡大学。
美国最早的大学建成于欧洲向美洲移民以后,第一所大学是哈佛学院,建立于1636年,只有12名学生和1名教师,是利用一间木屋当校舍。在漫长的殖民地时期,美国只成立了9所规模很小的私立学院,多数学院的学生只有几十名。
我国早期具有大学性质的机构,除孔子传下来的私学如历代的书院外,更多的和更有规模的是官府办学,如太学、国子监之类。这类机构既是衙门又是学校,由皇帝直接派人掌管,其官名如国子监祭酒之类。在19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洋务学堂。当时最有规模的是京师大学堂,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建于1898年,同时兼有衙门性质,拥有对地方学堂的管理权力。北大如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世界的大学之林中,只能是个小弟弟。
西方古代大学分“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两种管理模式。前者以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为代表,该大学是世俗教育机构,最初有四个学生组织,后合并为两个组织,即由意大利学生组成的学生组织和由其他学生组成的学生组织。学生组织积极争夺对大学管理的参与权甚至是决策权,尤其是大学建立初期,因为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因而学生管理权力就更大一些。后者以法国巴黎大学为代表,是正统的教会教育机构。在这所大学里,教授控制着学生和学术,目的是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古代西方大学具有行会性、国际性、宗教性、自治性的特点。西方古代大学是作为社会和经济主体之外文化共同体而存在的,为了保证知识和文化传承的崇高目标,师生社团担负了最初的学校管理职能。主要事务包括:食宿、大学师生同居民的关系、防止学生过度的喧闹和异常行为、对学生的资助、学生的法律权利的维护等等。当时的大学还具有内部自治权、教育教学权、免除赋税和服兵役的义务和参政权、罢教罢课和迁移学校权。
中国古代的私人办学,如孔子设塾授徒,讲究师道尊严,学生向先生执弟子礼,孔子受困,颜回做饭,先请先生吃,先生吃剩了,学生才可以吃,因此,中国私人办学是教师管理学生的模式;其官学一般都兼具学校和衙门两种职能,既是教育机构,又是职能衙门,教师也是官员。在管理方式上,学堂的大小事务,均由先生说了算。学生只管学习,对学堂事务,是没有参与权的,更不要说决策权。这和西方是有所不同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