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理念在中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一是从汉武帝到清朝晚期,奉
行的是孔子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教育理想;二是从1905 年晚清政府做出“废科举,兴学
堂”的重大决策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以“注重理性,学术自由”为核心的西方
近、现代大学理念在近代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曲折中探索“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总结大学理念在中国的
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开创中国教育和大学创新新局面,是我国教育战线
面临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 中国; 大学理念;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 (2007) 0720001207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idea in China
WAN GJ i2sheng
( Center f 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Uni versi t y Cul ture , Bei j ing 100816 , China)
Abstract : University idea in China mainly went through t hree historical stages : fir st ,
f rom Emperor Hanwu to late Qing dynasty , when t he educational ideal of“et hics standard”
was worshiped ; second , f rom 1905 in which late Qing government made t he significant deci2
sion of“abolis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 build p ublic school s”to before 1949 in which t he
People’s Rep 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 during which stage t he univer sity idea of“at tach
importance to rationality , academic f reedom”which is t he core of western modern universi2
ties got widely spread ; third stage , since t he foundation of China , we have explored“social2
ist educational ide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a zigzag way. It’s a st rategic project for
our educational f ront line to open a new prospect for China’s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inno2
vation , facing t he f ut ure while learning f rom t he history , af ter we have made scientific sum2
mary of the development t rack and experience of univer sity ideas in China under t he guidance
of Marxist historic materialism.
Key words : China ; univer sity idea ; development
我国的近、现代大学是个舶来品,只有一百多年
的历史,它是移植和生长在中国的历史和土壤上的,
因此,离不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当前和今后一个
时期,我国教育战线面临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
大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近年来胡锦
涛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对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
规律进行再认识,从宏观的高度、历史的轨迹和文化
的视野认真总结两千多年来,特别是近一个多世纪
以来大学理念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实现
新的文化觉醒,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把握中国先进
文化的前进方向,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以理念创新
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关键,开创中国教育和大学创
新新局面。
一、对大学理念进行再认识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的
一种哲学思考体系,核心是回答“大学是做什么的”、
“什么是大学”、“怎样办大学”和“办什么样的大学”
这样几个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种大学哲学观,
这是研究“大学理念在中国的发展”的理论基础。
1. 大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大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问题,核心
是大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
任问题,是深刻揭示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的实
践基础。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把教育责任作为自
己应当承担的永恒的第一社会责任,而且在相当长
的历史时期里,教育责任一直是大学实际承担的惟
一社会责任。由于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所以,大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及其应当
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当代,大
学正在全面地承担着教育责任、学术责任、服务与引
领社会责任和国际责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
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中,核心和重点是人才养成的重
要基地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
2. 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
任何事物的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
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
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质。众所周知,人类有三种基本
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相应的三种社会机构:一是物
质生产活动,它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广而
言之就是经济活动,从事这种活动的主体主要是企
业;二是治理国家和国际交往的政治活动,它主宰着
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从事这种活动的主体主要
是政府和政党;三是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文化的
文化活动,它是人类社会全部活动的基础,从事这种
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大学和研究机构。人类的这三种
基本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相应的三种社会机构,各自
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它们既相互
关联又鼎足而立。由此可见,在宏观上,与主要从事
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主要从事政治活动的政府、政党
不同,大学是一种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
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主要从事传承、研究、融合和创
新文化活动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由于文化不仅
是多样化的还是有层次的,大学传承、研究、融合和
创新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高深学术,因此,更准
确一点说,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
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
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这是我们观察和分析一切
大学现象的根本出发点。
3. 大学必须与学术和社会协调发展
自大学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以后,大学的存
在就有两种哲学基础和双重价值:以认识论为基础
的哲学要求大学必须“崇尚学术”,注重在长期教育
和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淀和创造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是大学存在的内在价值;以政治论为基础的哲学
要求大学应当“适应社会”,主动应对文明社会众多
领域不同层次的广泛需求,既服务于社会又引领社
会前进,这是大学存在的外在价值。因此,大学办学
活动的基本矛盾是崇尚学术与适应社会之间的矛
盾,大学办学的基本规律可以表述为“必须与学术和
社会协调发展”,大学应当在办学实践中努力实现
崇尚学术与适应社会的辩证统一。解决这个矛盾的
根本出路是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以办学模式的多
样化去应对社会发展需求的多样化。只有这样,大
学才能在主动应对文明社会众多领域不同层次广泛
需求的同时,坚持大学应有的基本理性和学术价值。
4. 大学应有的文化品位、独立精神和价值追求
从根本上说,大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承担着两
个方面的使命和任务:对于作为“个体”的人来说,大
学既承担着培养社会所要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又负有养成健全的人格,开发
人的理性和潜力,革新人的天赋,扩大人的生命内
涵,为人的一生奠基的使命;对于作为“整体”的人类
社会发展来说,大学既承担着传承文化和将科学技
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又负有批判
性地发展知识以更新扩大文化遗产的使命。就是
说,大学的价值不仅是多元的,而且往往是超越一定
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无
论对于作为“个体”的人还是对于作为“整体”的人
类社会,大学的价值既有功利性的一面又有非功利
性的一面,大学应当而且可以运用自己所拥有的思想、
理性和学术的力量,特别是大学特有的着眼未来
的批判精神,促进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
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努力超
越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之对立,探寻一种能够兼容作
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二者都能
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远见的价值观念和
价值目标。否则,大学就有可能从根本上失去其存
在的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之所以是大学,主要是基于
学术,学术价值是大学核心价值之所在。大学之所
以能够承担如此重大的社会责任,在人类社会发展
中之所以居有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主要是因为大
学在长期教育和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淀和创造了深
厚的文化底蕴,它是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学术文化、
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的总和,是大学核心
竞争力(包括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引领力) 之所
在,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
任的根本。尤其是在当代,由于文化、经济和政治的
相互交融日益深入,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深深地熔铸
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综合国力竞
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这个新的时代背
景下,国家的兴衰与大学的兴衰紧密相关,只有普遍
增强众多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成为世界大国,只
有重点增强一批高水平大学和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成为世界强国。由此可见,在当
今世界,大学要生存、求发展,办好学,承担起重大的
社会责任,为增强国家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做贡献,
就必须坚持文化兴校或学术兴校的方针,全面加强
大学文化建设,在长期教育和办学实践的基础上不
断积淀和创造深厚的文化底蕴,构筑高品位和富有
活力的和谐文化生态环境,成为人才养成的重要基
地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
地。
哲学既是智慧的科学又是科学的智慧,作为一
种崭新的大学哲学观,“文化是大学之魂”中的“文
化”指的是哲学意义上的文化,其核心是一种人文
关怀和独立精神,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之魂”。两
千多年来,特别是近一千年来西方和近一个多世纪
以来中国近、现代大学发展、变革的实践证明,始终
把“人的发展”作为大学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永远
坚守以“象牙塔”为象征的为真理而献身的大学基本
精神,这是在社会世俗化、现代化进程和世界多元文
化激荡交融中超越功利与非功利的对立,确保作为
“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都能得到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大学之所以是真正
意义上的大学的生命线之所在。这是一种崇高的理
想和境界,我们应当为达到这种崇高的理想和境界
而坚持不懈地奋斗。
二、中国大学理念是一个宝库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近、现代
大学的出现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植根于深厚的
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之中,产生于帝国主义列强瓜
分中国的危难时刻,发展于中华民族重新走向振兴
的伟大时代。两千多年来,特别是近一个多世纪以
来,大学理念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
了一个极其错综复杂和跌宕起伏的过程,无论是正
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都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
富。
1. 孔子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教育理想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
号直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进行的“批林批
孔”运动,在我国,孔子儒学一直是被批判和否定的
对象。因此,如何评价孔子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本
位”的教育理想的历史地位,就成为我国教育界和
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重大话题。我们认为,一个伟大
的民族必然有自己伟大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之所
以能够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并且长盛不衰,
就在于它有伟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与其相适
应的教育理想、制度和体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
中国传统教育之根,中国传统教育又反过来推进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应当充分肯定,以
“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会通之学”和“中庸之
学”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以“贵仁、重礼”为核心的孔子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核心。孔子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和以“注重
养成,贤人治国”为核心的教育理想是我国对教育的
本质及其规律的早期探索成果,“伦理道德”是做人
的根本“, 注重养成”是教育的根本“, 贤人治国”是办
学的根本。因此,从汉武帝到清朝晚期,孔子儒学
“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和以“注重养成,贤人治国”为
核心的教育理想以及相应的科举制度和书院教育,
对养成我国君子、士的理想人格发挥了极其重要的
作用,它长期凝聚着整个中华民族,培育着它的人民
和精英,造就了大批志士仁人,谱写了中华民族光辉
历史的伟大篇章,是中国大学理念宝库中一块非常
珍贵的瑰宝。但是,如果以“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
观为指导进行分析,孔子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
的教育理想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特别是19 世纪初
叶工业革命兴起以后,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封建社会
后期,由于孔子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教育理
想忽视现代科学技术和固守封建宗法制度,因而严
重地阻碍着我国社会和我国教育、大学走向现代化
的进程。我们对孔子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
教育理念应当采取批判地继承和发展的态度,使其
与现代化相结合,发展中国大学理念和创建中华民
族教育。
2. 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由于从清朝晚期到
民国时期我国建立和发展的近、现代大学既是从西
方引进的又在客观上为官僚资本主义制度服务,所
以,长期对其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因此,如何评
价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历史价
值,就成为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长期争论的又一个
重大话题。我们认为,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
方列强坚船利炮的猛烈轰击和以“科学、民主”为主
要内涵的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迫于内外的双重
压力,1905 年晚清政府终于做出了“废科举,兴学
堂”的重大决策“, 从科举到学堂”是20 世纪初我国
高等教育的一次划时代变革。以蔡元培、梅贻琦、张
伯苓和竺可桢为杰出代表的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
鲜明的大学意识的新一代大师群体和教育家们经过
短短20 多年的艰苦努力,不仅在近代中国积极传播
以“注重理性,学术自由”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大学
理念,效法西方为我国建立和发展近、现代大学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学
“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教育理想,使之与现代化相
衔接,从而发展了中国大学理念和进行了中华民族
新教育的探索。特别是抗战后期在极端艰难的条件
下,高扬“刚毅坚卓”的民族精神,坚持“会通中西”
的新文化观,创造了西南联大的光辉业绩,大师云
集,人才辈出,在我国近、现代大学发展史上写下了
光辉的一页,这是中国大学理念宝库中的又一块值
得珍惜的瑰宝。因此,我们绝不能因为这些近、现代
大学既是从西方引进的又在客观上为官僚资本主义
制度服务,就给予全盘否定。我们还要看到,正是这
些近、现代大学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一二·
九”爱国抗日学生运动的发源地,导致了后来中国共
产党的建立和民族抗日高潮的兴起。遗憾的是,由
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批儒”的深刻影响和
1937 年以后我国长期处于战乱状态,“批判地继承
和发展孔子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教育理想,
使其与现代化相结合,发展中国大学理念和创建中
华民族新教育”这个世纪性难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
解决。
3. 在曲折中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曲折中探索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种态度是基本否定的,不少人非常怀念民国时期
的那一段辉煌历史;另一种态度是基本肯定的,主张
采取历史的、分析的态度。我们倾向于后者。我们
认为,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有一段比较长
的时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指导下,
对孔子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教育理想的历史
地位和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历
史价值采取了不适当的批判和否定的态度,使得我
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的探索走了一段比
较大的弯路,但是,必须充分肯定,建国初期,毛泽东
在解放区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
文化观和进行教育改革试验的基础上,曾经创造性
地提出了一整套“走自己的道路”的正确方针。包
括“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应该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
在此期间,还广泛开展了教育改革试验,并在1961
年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奠定了初步的基
础。尤其是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以后,在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
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为核心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体系”,促使我国教育
和大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的道
路,是中国大学理念伟大宝库中一块来之不易的瑰
宝,开创了20 世纪80 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又一次划
时代的变革。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以邓小平
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战略思想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体
系”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既缺乏对教育和大学的本
质及其办学规律的深刻理解,又有官僚化的行政体
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的深刻影响,以
致真正意义上和具有现代意义的当代中国大学理念
至今仍然没有完全形成。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两千多年来,从孔夫
子到蔡元培再到毛泽东和邓小平,我国历代教育家、
学术大师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对探索、发展
和创新中国大学理念做出了重大贡献,积累了极其丰
富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这些都是中国大
学理念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
一步发展当代中国大学理念和创建中华民族新教育
的坚实基础。
三、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回顾总结两千多年来,特
别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大学理念在中国的发展历
程,基本经验是,发展中国大学理念必须把握中国先
进的文化前进方向,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走中国教
育和大学创新之路。
第一,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促进人的发展的
活动,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
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
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因此,大学理念在中国的发展从
本质上说是一个文化选择问题,文化选择的本质是
在多元文化矛盾运动中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文化
选择的运行机制是在文化批判和取舍的基础上进行
文化的整合和创造。两千多年来,特别是近一个多
世纪以来大学理念在中国发展的实践证明,进行正
确的文化选择,发展中国大学理念,必须把握中国先
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变革”与
“政权更迭”和“宗法人伦”与“自由文化”之间的相互
关系。
第二,经过近一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我国近、
现代大学不仅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现代
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我们经
历过一段较大的曲折,出现过一些重大的失误,所
以,从总体上说,至今我国大学仍然落后于西方,表
面看来主要是科学技术上的落后,其实关键在于理
念和制度上的差距。在理念上,主要差距是大学精
神的滑坡和办学目标的功利化倾向。在制度上,主
要差距是政府至今仍然直接控制着大学,没有建立
起“开放、多元、竞争、有序”的大学格局。追根溯源,
问题主要出在我国对教育、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
律在认识上存在着众多的误区和官僚化气息至今对
我国大学的侵袭仍然十分严重。在认识上的主要误
区是缺乏文化育人的高度自觉和鲜明的大学文化意
识。官僚化气息对我国大学的严重侵袭主要表现在
重行政机制、轻文化个性,大学缺乏面向社会自主办
学的活力。因此,时代强烈呼唤我国实现新的文化
觉醒和进行制度创新。
第三,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进行正确
的文化选择,发展当代中国大学理念,必须坚持“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和谐发展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正确认识和处理指导思想的
一元性与文化个性的多样性、文化传统的继承性与
文化发展的创新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
为人民服务以及文化归属的民族性与文化联系的世
界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走中国教育和大学创新之路。
当前,要特别警惕在世界范围出现的一股“文化霸权
主义”逆流,它们妄图把“全球化”概念泛化到文化
领域,进行文化渗透,为实现其全球霸权服务。必须
明确,在文化领域内根本不存在“全球化”问题,在世
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中建设具有不同国家和民族特
色的大学理念,是把握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进行的
惟一正确的文化选择。
第四“, 中庸之道”的实质是一种“和谐哲学”。
先秦时期的《大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提出“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创了我
国探索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先河。历史已经跨入
21 世纪,现在的情况较之两千多年以前已经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当今,我们不仅要在大学教育中进一
步体认和实践《大学》所倡导的“大学之道”的基本
精神,还要科学总结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大学理念在
中国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新的
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创新“大学之道”的科学内涵,力
求明德与崇学、亲民与新民、多元与卓越以及与时俱
进与止于至善的和谐发展,并赋予其深刻的时代内
涵,使其既能指明今日中国教育和大学改革创新的
方向,又能代表当今世界教育和大学改革创新的潮
流。
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近年来胡锦涛一系列重
要论述的指导下,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
持“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体,会通中西、自主创
新、和谐发展”的发展道路,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
发展当代中国大学理念和创建中华民族新教育,培
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建立“开放、
多元、竞争、有序”的大学格局,在竞争中建设若干所
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下大
学组织的文化个性,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制度创新
为关键,开创中国教育和大学创新新局面,是当前和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战线面临的一项具有战略意
义的重大任务。
四、当代中国强烈呼唤新一代
教育家的崛起
两千多年来,中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毛病,就是
“学而优则仕”,中国的读书人向来都是以获得一官
半职为荣耀,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官吏都是以
政治为马首,唯领导的脸孔是瞻,这种官僚化气息对
我国大学的侵袭十分严重。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
元培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伟大贡献,不仅是使北
京大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开创了中国近
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先河。1922 年,他在当时的
历史条件下,以一个学者的良知,提出了“教育事业
应当完全交与教育家”的主张,这是中国几千年教
育史上第一位学者发出的一个惊世骇俗的呐喊,具
有划时代的意义。
应该承认,由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深刻影响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官僚化的行政体制在我国是根深蒂固
的,官僚化气息对我国大学的侵袭至今仍然十分严
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按政府的指令办
学。在我国,政府至今仍然直接控制着大学,把大学
视为己有,要求大学按政府的指令办学。1985 年中
共中央做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后,情况
虽然有所好转,但是,我国大学至今依然缺乏自主意
识、竞争意识和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活力。
第二,大学等级直接与行政级别挂钩。作为传
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大学一
直被人们称之为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思想最活跃、
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和
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她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的
崇高历史地位是由她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
做出的重大贡献决定的。用提高大学行政级别的办
法来提高大学的社会地位,是我国官僚化行政体制
的一个突出表现,它不仅大大降低了大学的社会地
位,而且便于政府直接控制大学。
第三,大学内部的运行机制几乎完全行政化。
在大学里,人们崇敬的是德高望重的学术权威,服从
的是客观真理,应当实行以学术为主导的运行机制。
可是,在我国,由于官僚化气息对大学的侵袭十分严
重,大学内部的运行机制几乎完全行政化,一切都要
听命于行政领导和校部机关。这个问题不解决,广
大知名教授和学术权威的学术权力就无法得到充分
的保障,他们治学育人的主体作用就无法得到充分
发挥。
第四,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官员化。大学校长
是个崇高的岗位,该岗位所要求的品德高尚、学识渊
博、理念独到和作风民主,是大学文化,特别是办学
理念和大学精神人格化的象征。在我国,党委书记
是党的形象在大学这个基层组织的具体体现,承担
着保证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学得到贯彻实
施的任务,领导和监督大学办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
进。由于把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的个人等级直接与
行政级别挂钩,不仅使这些学者、教授和院士统统成
了官员,大学的“学术自由,教育独立”也难以实施。
官僚化的行政体制对我国大学的影响已经到了
如此严重的程度,难道我们不应该痛下决心彻底地
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吗? 改革的根本出路何在
呢? 一要变“权力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二要坚
持大学组织的文化个性,关键在于提倡由教育家办
学。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
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确地总结了两
千多年来,特别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大学理念在中
国发展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要
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
工作者”,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做出的
新的重大决策,为在我国坚持由教育家办学开辟了
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划时代的战略意义。为了促
进当代中国新一代教育家群体的崛起,有必要在制
度创新的过程中,改革大学校长以及相应的党委书
记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制度。这是一项重大的制度
建设,既要积极试点,又要谨慎从事。
两千多年来,大学理念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出现
过三次高峰。第一次是孔子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本
位”的教育理想的确立,第二次是以“注重理性,学
术自由”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在近代中国
的传播,第三次是在曲折中逐步形成的以邓小平的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
思想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体系”。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国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正、反
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为我们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
大学理念和创建中华民族新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的关键时期,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新型国
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坚信,在新的世纪,在
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近年来胡锦涛一系列重
要论述的指导下,我国新一代教育家群体必将崛起,
我国必将出现第四次发展当代中国大学理念和创建
中华民族新教育的高峰,必将实现从世界大国向世
界强国的战略性转变。
参考文献:
[1 ] 温家宝. 政府工作报告———2006 年3 月5 日在第十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R] . 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6.
[2 ] 怀海特. 教育的全部目的在于产生活的智慧[ N ] . 科
学时报,2006209205.
[3 ] 蔡元培. 教育独立权[A ] . 杨东平. 大学精神[ C] . 沈
阳:辽海出版社,2000.
[4 ] 张岂之. 中国传统文化[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 ] 姜林祥,薛君度. 儒学与社会现代化[M] . 广州:广东
教育出版社,2004.
[6 ] 阎光才. 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 . 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2002.
[7 ] 杨适. 中西人论的冲突———文化比较的一种新探求
[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8 ] 潘懋元,邬大光,张亚群. 中国高等教育百年[M] . 广
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 ] 陈平原. 中国大学十讲[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10 ] 林善浪. 中国国际竞争力问题报告[M] . 北京:中国
发展出版社,2005.
[11 ] 韩水法. 中国大学的自信何在[N ] . 科学时报,20062
08215.
[12 ] 王冀生. 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J ] . 大学教育科学,
2005 , (4)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