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7日星期三

关于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功能、特征和发展历程

一、两次学术革命与创业型大学的出现

从中世纪到18世纪末,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传播知识并为少数专门职业提供训练。此后,大学经历了两次根本性转变:一是始于19世纪初的第一次学术革命,使“研究”作为一项学术任务进入大学;二是发端于20世纪后期的第二次学术革命,使“创业”成为大学的又一项新功能。相应地,两次学术革命也先后孕育和造就了两种新的大学模式:研究型大学和创业型大学。

创业型大学大多源自研究型大学。在20世纪后期,欧、美、亚洲和拉丁美洲若干所出色的研究型大学的周边,一种相似的发展格局陆续出现:利用自己的知识创新成果,引资创办高技术公司,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催生、兴办新的产业。这些大学就是现在被称为“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创业型大学)的高等院校。

从大学发展史来看,19世纪初德国“洪堡改革”引发的第一次学术革命将“研究”带入大学。此后,美国“赠地学院”和“威斯康星思想”又使大学走出“象牙塔”,步入现实社会。二战后,大学周边的科技园区的建立和发展则使得大学更进一步利用自身的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这一系列转变都为第二次学术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学术革命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引发的硅谷现象。此后,大学的职能除了教学、研究、服务外,还承担了经济发展的职责。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大学的作用和活动范围更是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大学传统的“三大”使命正在调整,“创业型大学”的新的发展范式正在形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以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水平为目标;

2、与工业界、地方政府、国家建立新型的关系;

3、更直接地参与研究成果商业化的活动;

4、争取多样的资金来源;

5、教学和研究方面更注意面向实际问题;

6、大学自身在运营方面更强调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进一步深化,世界各大学以及公共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利授权费用和权利金收入,甚至建立衍生公司,学术创业行为急剧增加。在创业型大学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无疑是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波士顿银行于1997年发表调查报告《MIT:冲击创新》指出,如果把MIT校友和教师创建的公司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将排在世界第24位;MIT的毕业生和在校教师已在全球创建了4000多家企业,就业人数110万,年销售额高达2320亿美元。这大约相当于1160亿美元的GDP。

创业型大学的崛起既是高等教育的重大现象,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现象。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将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强大的创新辐射作用,大学在社会发展中将更多地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确保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地提高经济生产力、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创业型大学的典型特征

1、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分类及其创业特征差异分析

在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大学能力评价体系。利用其90所研究型大学的相关数据,并作公共因子提取和聚类分析之后,我们发现,美国研究型大学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创业I型大学。这是大学的科学能力因子和创业能力因子得分都较高的大学,共有12所,分别是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密歇根大学Ann Arbor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华盛顿大学、杜克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此类大学不仅学术能力上有优势,而且在创业能力上表现特别突出,是典型的创业型大学。

第二类:创业Ⅱ型大学。大学的科学能力因子得分较低且多为负值(即在各校科学能力因子平均值以下),而在创业能力因子方面有较高的得分,共有16所,以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乔治亚理工学院、佛罗里达大学等为代表。这类大学是有潜力的创业型大学,虽然其学术能力弱于第三类学术研究型大学,但在创业方面优于第三类大学。这类大学可称为创业Ⅱ型大学。

第三类:学术研究型大学。科学能力因子得分较高,而创业能力得分较低且为负值(即在各校创业能力因子平均值以下)。共有7所,分别是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其中哈佛大学的科学能力因子得分远远高于其它学校,说明哈佛大学在学术能力上遥遥领先,这也是哈佛大学在各大排行榜上连年获得排名第一的原因;但是,该校在创业能力方面却表现一般。其它6所大学的情况和哈佛类似,说明这一类大学仍然是学术导向为主,不能称其为创业型大学,而是学术研究型大学。

第四类:一般研究型大学。大学在科学能力因子和创业能力因子上的得分与前三类相比较均低,且多为负值。这类大学共有55所,包括纽约大学、波士顿学院等。这类大学与前三类相比在科学能力与创业能力方面均表现平平。

三、创业型大学的基本标准

20世纪90年代,基准方法作为一种实现竞争优势的工具,引起了面对日益激烈竞争环境的大学的关注。通过产业研究合作、技术转移、产业扩充与技术协助、创业发展、产业合作教育与训练等形式建立灵活的外部互动机制,积极进行工业合作,促进经济发展。

资金来源多样

争取补助和合同筹措经费,并努力开辟其它财源,如从工业获得经费、知识产权收入、学校服务收入等

创新的组织结构

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大学-产业合作中心等跨学科组织;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区等官产学边界跨越合作组织;技术转移办公室或授权办公室这样的技术转移管理机构等。

创业文化

在创业型大学中,对教师评级和晋升体现对教师中的发明者、企业家以及与工业合作的鼓励,对“学术”采用Boyer的全新定义

从几项项基本标准及其典型案例院校的表现来看,创业型大学的目标定位、使命与其它类型大学相比有其鲜明的特征。如以赠地学院起家的北卡州立大学一直把推动经济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其学校的目标陈述中赫然写着:“通过教学、研究、拓展的积极整合,北卡州立大学致力于建设一个强调掌握基本原理、学科知识、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责任心的创新环境,鼓励内部的、外部的新型合作”。

学校的发展以“发展高科技、实现知识产业化”为实现学校发展的手段,建立官产学新关系,逐渐形成官产学“三重螺旋”,并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创业型大学通过为企业做咨询和直接创建新企业等形式服务于产业,通过承接政府重大研究项目,特别是一些与国防相关的项目为国家服务。创业型大学在知识的发现、创新、传递和应用的全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三螺旋的推进器。

由于与政府、产业的紧密合作关系,创业型大学具有灵活的外部互动机制。通过产业研究合作、技术转移、产业扩充与技术协助、创业发展、产业合作教育与训练等形式积极进行工业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在技术转移机制方面,创业型大学主要表现在:在知识产权政策和程序上给教师发明者更多的自由度并协助其获得专利转让收益;将技术转移与工业资助经费合并管理等。

创业型大学“多样化的资金来源”也是其发展的主要特征和途径之一。在大学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哪些大学得到最大数量的金钱,就将有助于决定哪所大学拥有十年或二十年的发展优势”。大学依赖单一的政府拨款对其生存和发展是不利的,单一的资金来源不仅不能使大学及时地反映社会其它各方面的要求,资金的短缺也不能满足大学对经费不断增长的需要。

事实上,来自政府主渠道的财政资助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创业型大学比较早地意识到这种趋势,它们比非创业型大学懂得从更多来源获取经费,例如,从工业获得经费、知识产权收入、学校服务收入等。2001年,美国的大学来自工业提供的研究经费占学术研究经费的6.8%,尽管比例不是很高,但其近30年来的增长速度高于任何一项资金来源的增长速度。从1972年的0.7%到1990年的1.4%,再到2001年的6.8%。NSF数据表明斯坦福工业资助的研究费用在1999年是3150万美元,占其总研究费用的7.4%。1992年斯坦福工业资助费用仅占总费用的4%,在这期间,总费用增加了16%,而工业资助费用增加了88%。

“创新的组织结构”和“创业文化”是创业型大学在发展中逐渐形成和探索出的模式。其中创业型大学的独特组织结构包括国家实验室,大学-产业合作中心等大学内部的跨学科组织;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区等官产学边界跨越合作组织;技术转移办公室或授权办公室这样的技术转移管理组织等。大学通过这些机制跨越传统的大学边界,加速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催生新产业。这些机构部门的创建反过来又加速了创新三螺旋的形成,为创业型大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创业型大学逐渐倾向于创业发展的同时,这些大学里逐渐形成一种“创业文化”。在这些大学中,大多通过对教师的评级和晋升体现对教师中的发明者、企业家以及与工业合作的鼓励,同时,学术服务的内容也被重新定义,工业合作、技术转移、参与经济发展以及其它联系与合作行为被包括其中。如斯坦福对新来教师只提供启动经费的资助,教师要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外合作伙伴支持自己的研究活动;同时,斯坦福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和公司合作进行研究被认为是很光彩的事。

四、我们大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创业型大学”是一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主题。针对我国现有的大学建设情况,结合创业型大学的建设思路,本文认为,我国大学建设需要不断尝试改革,具体对策建议有:

第一、教育管理者要树立“大学有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的观念,大学的教育和科研理念以及管理制度都应当不断创新。

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材料分析可知: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如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等等;另一种则是通过理念和制度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一、二十年的时间内即成为了世界一流大学。如德国的柏林大学、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再如新兴“贵族”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

因此,大学的发展并非一种模式。我国大学多是以科学能力为衡量指标,向往的也多是传统学术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方向,殊不知研究型大学还有多种发展模式和类型。我们今天研究“一流大学”,谈“高水平大学”,殊不知所谓“高水平大学”的内涵自二战以来不断发生着质的变化,大学的职能不仅仅是教学、研究和一般的服务,更是包含对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积极而有效的参与。

从简单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大学在师资、学生质量、科研水平、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与转化方式等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但这些差距都只不过是表象,制度的差距才是最大的差距。我国的大学,在学习借鉴它国经验的基础上,只有形成同时适应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发展需要的大学理念和模式,才有希望尽快建设成功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以创业、加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模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第二、扬弃象牙塔式的治学之风,积极拓宽研究视野,推进科学研究中的官产学合作,以参与社会和经济实践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应该保持它的象牙塔形象还是积极投身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中去?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这样的创业型大学已经充分说明:一所大学不能离开产业及社会发展而孤立存在。

在官产学三者的相互关系中,高校的学术开拓和实用性是官产学合作的基础和前提,实现科研成果的产品化、市场化或以高新科技改造传统工业是官产学结合的最终目的。创业型大学是官产学合作的三螺旋推进器,其创业职能决定了它已经由社会次要机构转变为社会主要机构,它应当并已经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作为创新活动的源头活水,而且能成为区域创新活动的组织者。

第三、尝试和鼓励建立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学校与企业两者发展的立场和逻辑迥异,因此,可尝试设立中介机构来促进产学双方的合作与成果转移。如美国许多大学的校友基金会、各大学的技术转移办公室、美国大学技术管理者协会(AUTM)等,在推动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中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大学此类工作通常由科研处或科技开发办等组织机构负责,基本上是纯“管理型”的,且由于机构建制、从业人员缺乏相关产业知识背景和专业知识,普遍难于适应现今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要求。

国家经贸委、教育部现已首批认定基础比较好、科技力量比较强、科研成果比较多的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6所大学的技术转移机构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但多数大学的技术转移中心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相比,运作模式太过单一,所能提供的附加价值与功能太少。具体的,可借鉴如AUTM这样的非营利组织。AUTM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研究机构的专利申请和许可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查,每年发布授权调查报告,便于了解大学的专利与成果以及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通过AUTM的通讯杂志,会员可了解商业开发、许可、专利和研究开发方面的最新信息,以及重大的立法及法律问题。我国尚缺乏这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动及其经济影响的系统信息的收集,建议由几所研究型大学发起,争取政府支持,建立类似的组织,对这方面的信息进行大规模采集与公布。

第四、建议从重塑大学文化入手,以激励制度为抓手,建立大学创业的内在动力机制。我国高校的评价体系大多体现的是科技成果的“科研价值”,而忽视了其“商业价值”和“创新价值”。建议通过激励制度的重新设计,对教师的创业行为予以支持和启动资助,并对在创业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单独业绩评定,从而强化大学教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使大学教师把成果转化由一种自发行为变成一种自觉行动。只有实现这样的转变,大学创新创业的文化才会逐渐形成,大学创业的内在动力机制才能上升到一种理念,大学才能在教育、科技、经济发展方面做出更卓著的贡献。

第五、政府应对大学的创业行为给予持续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对大学的转型给予正面的奖励与回应,建立适于大学创业的政府政策环境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系统。

美国在产学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上,有着一套完整的制度,现在仍在致力于各项法律规定的修订与完善。我国已出台的《专利法》、《著作权法》、《技术合同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一系列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发展的法律法规,亦需检查评估、加强执法力度并不断完善。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有力的法律保障环境,应该是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今后所要面对的主要课题。

我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大多是国立大学,其发展资源基本上集中在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大学的建设都需要巨大资源的支撑,尤其是现代研究型大学,不仅需要昂贵的设备和设施,同时更需要昂贵的人力资源成本。因此,没有政府公共资金稳定的支持,当代一流大学的创办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任务来看,创业道路是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种选择。如何作好选择、慎重定位是大学的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原文:http://www.fzu.edu.cn/zh/Info.php)
来源: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钟英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