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7日星期三

论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

目前,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已经成为舆论界和高等教育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但对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联系和区别在一定程度还上存在模糊不清的认识。一、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深人分析,分析清楚两者的区别和联系,重点是深人探讨建设一流大学的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对大学本质、功能与大学的大学精神的内涵与特征,这是建设一流大学要办学规律的理解和价值追求,它是大学吸收历史文化关注的一个重点。正如浙江大学杨卫校长在今年 9 月传统,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的积淀,并随着时代不断发份召开的“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 2006 ” 上发言展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集成。大学精神文化所说的那样,“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备大楼、大师、大学包括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精神三大要素”[ lj 。大学精神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研究他们对大学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发挥着全局性的一个理论热点,更应该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一个的作用。理念和精神其实都是哲学概念,有学者认为:“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时间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 [ 2j ,精神一词,在哲学上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它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能动的,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的行动。

大学理念有经典和现代之分。经典大学理念主要来自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理念,主要是我们现在还非常熟悉的“学术自由”、“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等,这些理念都源于人们对大学保存、传递、发展、应用“高深学问”的独特性质的认识和把握。现代大学理念则在坚持和继承传统基础上,更加关注大学的社会性,由教学、研究、向社会服务发展。近期,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高水平大学“既要能站在学术的巅峰,在世界科学知识宝库中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又要能真正贴近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地回答和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碰到和提出的问题”图。大学理念主要关注大学的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诸方面的内在规律及其关系等涉及到办学思想的基本问题,洪堡和纽曼对经典大学理念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思想成为经典大学理念的主体。洪堡大学理念的着眼点是科学,核心内容为三大原则:第一,独立、自由、合作相统一的原则;第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第三,科学统一的原则。基于此,洪堡的大学理念对以后的大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了大学科学研究、发展科学的第二大职能。纽曼对大学理念进行系统论述,著有《大学的理念》 ,他认为:第一,大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智,自然科学由于其知识的狭隘和专门性,难以适应这种需要。而古典人文学科却具有较强的人文价值,有利于理智的培养。第二,知识本身就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尽管古典人文学科不能给学生以功利价值和实用价值,但它能使人得到一种“自由教育”,是一种精神的教育。到了 20 世纪,大学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比较有影响的是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提出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应当直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创立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第三职能,大大加强了高等教育价值的社会性,而后是以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创立的以硅谷为代表的实施学、研、产结合的模式。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克拉克· 科尔主张大学既要对现实的社会问题给与正确的解答,又要为未来的社会发展作出预测,大学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应坚持学术自由,要为真理而献身。这种理念,保证了大学始终站在创造性贡献的最前沿。

对于国内来说,对大学的深刻见解,大家耳熟能详的如著名教育 家蔡元培先生的“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川以及 梅贻琦先生的“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5j ,两位教育家的大学观点代表他们心中大学所具有的恢弘的大气象。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学理念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1950 年《 高等学校暂行规定》 阐述高等学校的宗旨是:“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育方法,培养具有高级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与技术成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 1957 年毛泽东同志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 年《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提出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使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这样的方针下,高等教育在使教学科研面向社会、面向实践和培养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大学的理念逐渐丰富起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汲取国外办学经验,总结自身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对大学理念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深化。大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作为继承弘扬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和传播现代科技文化的场所,应该在谋求文化和社会的向前发展上,始终代表人类社会的最高努力,并且孕育和产生人们对于文化和社会的最新理想。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对其大学理念进行内化、升华与不断进行理论抽象与价值凝练的结果,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积淀下来、被全体大学人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和学校气氛。这种文化是通过学校成员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历史的选择、积聚、传承、发展而成的。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整体氛围的体现,是其校风的核心所在。它更关注于最高文化价值的追求、展现大学自身的气质、品味与神韵,注重于对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及其时代性。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他要比大学理念具有更高的文化价值。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将发挥基础的、生力军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学精神”不仅是高水平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我们可概括为创造精神、独立精神、批判精神、科学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创造精神,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曾任哈佛大学校长 40 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爱因斯坦更直接地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 “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独立精神,应该是与大学培养的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这一目标具有一致性,更与自由的精神相统一。正如闻朔在总结北大真精神时所指出的那样,包括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等等,最基本的是独立人格,我们认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是社会中最能保持独立人格的一个群体,也应该是这样,独立精神之所以在大学精神中有重要地位,因为大学是探讨高深学问的学术机构,而“学术在本质上必然就是独立的自由的,不能独立自由的学术,根本上不能算是学术,学术是一个自主的王国,它有它的大经大法,它有它神圣的使命,它有它特殊的广大的范围和领域,别人不能侵犯。假如一种学术,只是政治的工具、文明的粉饰,或者为经济所左右,完全为被动的产物,那么这一种学术,就不是真正的学术,因为真正的学术是人类理智和自由精神最高的表现,它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它是独立的、不是依赖的”。[ 61

批判精神,是大学主观存在与社会客观要求的基本特质,大学就是一个充满理性和批判精神的场所。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弗莱克斯纳说:“大学不是一个风向标,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作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 wants ) ,而是社会所需要的( needs )。” [ ,〕 对大学文化的自觉精神作了深刻揭示。大学不仅传递文化,更重要的是选择、批判、创新和超越文化,批判性、前瞻性和引导性是文化自觉精神的基本特征。大学文化自觉集中体现在理性批判精神,与社会其他结构相比,大学具有自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大学是知识聚集的场所,是继承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新科技文化的孵化器,聚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容量;大学是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交汇处,大学产生新思想,包容新观念,在这里不同的学术观念可以并存,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影响,具有良好的争鸣传统和追求理想的永恒特性。

大学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为大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否定非科学的内容,破除迷信与保守主义,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可以这样说,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发展史就是科学史重要过程的展开史,是一个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扬弃过程。大学批判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进人技术时代后,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和敏感,结果,人性变成了技术的牺牲品。同时,人性又屈服于技术,把技术崇拜为神。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人,一种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者,一种是不懂技术、奢谈人文者。现实社会改变这两种人是无力的,而大学教育者,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却将其作为应有的内容。批判精神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大学知识群体对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建议。科学决策是政府决策的关键,但是由于决策者自身素质的限制,做到科学决策并不容易,所以要倾听专家意见,请专家参与决策成为决策机制中的一环,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就是因为他们职业所特有的对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客观的批判精神。

科学精神,是大学之所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支柱。自 19 世纪中叶科学主义取代人文主义成为在大学中占支配地位的知识价值观以来,大学的科学精神日渐丰满,并成为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所习惯酿成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8j 。它既包括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如学者提出的普遍性、公有性、无私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实证性和可观性等原则,也包括从事科学研究的价值追求,把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作为科学研究的最高价值准则。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是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科学人才的重要基地。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所形成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通过教育、感染而内化为一代代学人的精神气质,形成了他们的科学良心和科学道德。

社会关怀精神,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属性。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需要是第一推动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大学已经被越来越深人地卷进社会机器的运转之中。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第三职能,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社会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社会关怀精神还表现在大学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参与和建设。除了在生产力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外,大学通过直接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批判、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分子在提炼和批判社会生活的同时,又把各种精神产品投资到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直接的内容。

大学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社区文明提供示范作用。担当示范角色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超前性,走在时代的前列;一是完美性,具有理想价值。大学的创造力为其走在时代前列提供了无限的动力源泉,而大学特有的思想兼容、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又保证了各种思想观念的撞击,有利于形成较为和谐的精神环境。如果说示范作用是综合的、显性的,那么价值引导则是深层的,久远的。目前许多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周围都形成了明显的文化辐射特征,围绕大学居住的居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谐的氛围之中。

以上我们探讨的是大学精神的共性问题,由于历史的不同,以及地域文化与学科差异的影响,不同大学之间又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和精神,这是大学在共性之外的特色与个性。比如:有的大学是研究型大学,有的大学是教学为主型大学;从学科特点来看,有的大学以理工科见长,有的大学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有的大学则有很强的综合性的特点;从校风来看,有的学校严谨,有的学校务实,等等。这些不同大学由于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价值取向、学科结构、传统和历史的不同,使这些大学具有了个性化的大学精神。实际上我们认为,个性和特色往往是这些大学的优势所在,不同大学不同的个性化大学精神,才使一所大学显著的区别于其他大学而成为一所名校,例如哈佛的求是崇真,剑桥的严谨、自由,北大的包容,清华的严谨务实。特定的大学精神熏陶出特定的群体个性,特定的群体个性中透露和折射出特定的大学精神。当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在规律,不但要努力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科,还必须高度重视建设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大学精神。优良的大学精神既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流大学的标志之一。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是永恒的,但也会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新的内容。高楼大厦是大学之“形”,一流名师是大学之“实”,而优良的大学精神乃是大学之“神”。不但要“名副其实”,更要“神形兼备”,还要“与时俱新”。







参考文献:



〔 lj 蔡敏,杨玉华.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谈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三要素〔 EB / OL 〕 . http : / / news . xinhuanet . com / edu , 2006 - 09 一 18

〔 2 ]潘愚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 121 .

〔 3 」黄蔚.高水平大学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 N 〕.中国教育报, 2006 一 11 一 28 ( 01 ) .

[ 4 ]蔡元培. 蔡孑民先生言行录[ M ]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45 .

[ 5 〕 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 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 1993 .

〔 6 〕 贺麟.学术与政治[ A 〕 .杨东平.大学精神【 C 〕 .沈阳:辽海出版社, 1999 . 142 .

〔 7 〕 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 M 」.杭州:浙江东方出版社, 2001 . 96 .

〔 8 〕刘源俊.探求 21 世纪大学坐标一华东师范大学 50 周年校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讲演集〔 C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128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