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日星期一

大学理念与定位初探

  摘要:大学理念是大学这种社会建制区别于企业等其它社会建制的内在精神和特点,它决定了大学的定位、目标与特色。独立学院作为教学型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有道德、有知识、会工作的人。本文就商学院按此定位在操作层面上的主要做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大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素质拓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商学院于2003年6月正式建立,历时将近4年。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经过全院师生员工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刚刚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现在借学校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提供的交流平台对大学理念与定位问题作一个初步探讨。
  
  一、大学理念简述
  
  作为大学,首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样的大学理念来办好这所大学。这是因为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大学对社会全方位的有益贡献。
  对于大学理念,中国古代就有自己的理解,在《大学》一书中,就开章明义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可见,“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即为大学本义。所谓“明德”就是儒家讲的格物、致知、正心、诚义,主要是指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修养成有道德的人。而“新民”则是指不仅自己要有道德,而且要使别人也有道德,故此是教化人的工作,既包括修身、齐家,也包括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中国“大学”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道德健全的人。这种理解,与现代西方大学的本义在实质上有相通之处。现代西方人对大学理念的理解包括几个基本内容:一是大学要培养学生研究事物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二是大学要培养富有想象力的人;三是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地方;四是大学应是开放的,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五是大学是培养现代公民的地方,是公民社会建构的重镇。公民社会是具有高度精神文明和道德水准的民主社会。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大学理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作为一种永久性的学术制度,大学并不起源于古希腊与罗马,而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的大学绝大多数只是进行职业训练的机构,如萨拉诺大学最初是一所医学院、博洛尼亚大学起源于一所法学院、巴黎大学起源于神学院。只有牛津和剑桥是一种培养绅士的前现代大学,其教育目的不是传授实用技能和职业训练,而是某种礼仪、风度和德行,本质上是文化教育。这与古希腊的教育颇为相似,也与中国儒家的教育理念有不谋而合之处。
  虽然大学起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却产生于19世纪初的德国。面对拿破仑入侵并征服德国,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希特以“告德国人民”为标题连续14次发表演讲,呼吁德国必须通过发展教育振兴民族精神,实现民族的使命。只有教育才能使得个人的道德、知识、体力、经济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费希特提出的教育目标,由德国另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对现代大学制度贡献最大的思想家洪堡所完善并加以具体化。洪堡的大学理念集中体现为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教育同研究相结合;二是大学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洪堡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大学应视为科学为一尚未完全解答之问题,因而始终处于探索中。”大学教师必须以科学的方式对所从事的学科进行研究,发现真理,必须具有创造精神与能力,必须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目的。他强调教师要在研究基础上传授知识,还强调学生应该与教师共同探求真理。洪堡理念第一次以探索知识作为大学的目标,从而将大学从一个纯教学机构改造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这种原创性思维与实践,推动了德国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德国在短期内完成工业革命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并在1870年打败法国,实现了国家统一。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科学研究的重心在德国,许多外国学者从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来到德国,寻求在知识前沿工作的方法,并试图把科研成分移植到本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空前提高。总之,洪堡的大学理念为德国的国家和民族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在时隔200多年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德国迅速崛起令许多国家刮目相看,人们很快将视线投向德国的教育制度,特别是大学制度,并纷纷仿效德国的大学模式,并以这种模式改善各自的大学。在此潮流中,最有成效、最有创造性的当属美国。美国在独立战争以前就模仿牛津、剑桥模式建立一些大学,但美国人自己对这些大学并不看好,许多美国人仍以接受欧洲大学教育为荣。从1850年到1914年,成千上万的美国学生赴欧洲留学,愈来愈多的人选择到德国留学,因为这一时期德国无疑是西方最重要的知识创新之地。这些留学生从德国大学学到了授课制度、实验室制度、讨论课制度、博士学位制度、学期制度等现代大学制度,同时还学到了德国在学科分化前提下发展出来的现代技术知识。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就开始应用德国模式改造美国大学。1860年到1920年是美国大学改造与发展的主要时期。通过改造,美国完成了自己的大学构建。在此过程中,美国还成功地修正了德国模式某些僵化的方面,使美国大学制度具有许多新的特征。美国大学将许多不同的大学理念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美国特色的大学制度。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美国的大学制度中注重高等教育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实质是大学与高等教育两个概念的区分。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区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学院和大专型学院。研究型大学的关键特征是有博士项目,在全美四千多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占3%。教学型大学或学院以培养学士为主,有的也培养少量硕士。大专型学院只实行两年制,发大专文凭。各种类型的大学都各具特色,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其次,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把多种不同类型的大学理念综合在一起,形成所谓“多元化巨型大学”。其中,既有从英格兰继承而来的博雅教育传统,又有模仿德国大学实践而确立的研究院制度,还有美国人独创的以职业训练为导向的硕士制度。在学校名称上不一定都是大学,也有学院,比如麻省理工学院。
  最后,美国大学本科的学院制度体现了通识教育理念。这一类学院体现了牛津、剑桥传统中的博雅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密切联系与互动,强调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在于专业知识训练,而且在于培养有文化、有教养、有价值的公民。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学生在前二年或前三年基本没有专业区分,学生文理兼顾,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课程,后一年或二年才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这种教育基本上是通识教育。本科毕业后,学生朝两个方向分流。少数学生继续深造,大多数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白领职员,在公司、政府部门或其它机构任职。这些工作对学生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要求并不太高,但是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素质,如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诸方面的基本知识。正是这种大学本科的教育理念造就了美国高素质的劳动大军。
  正如德国现代大学制度兴起对德国经济腾飞做出重大贡献一样,美国自19世纪后半期大学的改革与蓬勃发展为其经济后来居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美国在20世纪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与其高等教育创新和诸多优点是紧密相连的。
  
  二、中国大学理念浅析
  
  中国大学在新中国建立后几往反复,至今仍然没有就大学理念达成广泛共识,比如目前许多高校都提出要创建一流大学就是一种模糊认识。而专科学院升格为本科学院,一般本科学院升格为大学也成为了一种追求和潮流。
  解放前至1952年,中国大学采用欧美模式;1952年院系调整后全盘照搬前苏联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政府推行的“巨型大学”理念较为盛行。......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