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日星期二

论大学理念

一、大学理念概述
  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经常使用“理念”、“思想”和“观念”。它们均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理性认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但理念主要是对事实的最基本的抽象和概括,是最基本的意识形态,是思想的最高哲学层次或概括;思想是指人们经过探索的产物,具有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如终身教育思想),其拍象层次不如理念那么高;观念则常指对事物的某种看法,不一定有系统的理论(如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其抽象的层次在三者中最低。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最基本的理性认识和具有普遍意义的最高哲学抽象。一般可用最简单的概念形式表述出来。之所以要有大学理念,是因为它是一种教育资源。大学的发展概括地说是硬件发展和软件发展的统一,前者指将现有教育设施予以创建、更新和维护,如重建校舍、购置设备、器材等等;后者指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评鉴、制度等方面的建构与施行。当前的大学改革,往往注重硬件的建设与改造,而忽视软件的建构与开发;在软件的改造与开发中,又往往注重目标、内容、方法等的探讨。而不注重教育理念的养成。殊不知,没有正确的大学理念,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大学改革。
  之所以要有大学理念.是因为它具有导向、调节和评鉴功能;它引导着大学发展的航向,影响着学校领导者的管理,也决定着学校教师的地位、作用和活动的效益。许多大学因缺乏正确的理念,一方面长期因袭模式化、制度化的思维定势,缺乏“与时俱进”的创造热情和个性,行为缺乏创意和变通;另一方面,大学经常置大学的特殊性于不顾,随社会潮流左右摇摆,它往往不是知识创新的场所,而成为某种工具。
  那么大学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理念?
  
  二、大学理念比较研究
  关于大学的理念,存在着多种阐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德国和美国的大学理念。
  (一)英国
  英国的大学最初由一些知识职业行会演变而来,在很长的时间内,其办学的目的是培养教会神职人员、政府官吏、法官、律师和医生。但后来有所变化,更强调实施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目的观。其基本理念是:其一,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场所。纽曼认为:“大学是一个传授所有知识的场所。这意味着,一方面、大学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另一方面、它是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为目的。”看来大学的理念更关注教学而不是科研;更关注知识的继承而不是科学的发现。其二,大学的任务是造就绅士。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某种特定的职业或专业,而是为了造就心智开化、道德高雅、心灵和谐、体魄健全的绅士。其三,大学的手段是自治和自由。这点在纽曼的思想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大学的作用在本身领域里可以公平地称之为开扩心胸……姑勿论它的标准与原则如何,是真是伪,这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至少客观存在有培养才智的意图,承认学习知识并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那些零星、繁琐的细节。这是有意义的教育,也能做出某种有意义的事业。一批最卖力气的教师在没有相互的同情与了解、没有思想交流的情况下,绝不可能做出这样的成绩。一批没有勇气发表的意见,没有共同原则,只是教导提问的主考官也同样达不到上述目的。”总之,从大学的基层组织——系到学院再到大学,良好的管理机制确保了学者的权力。这种大学理念影响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管理模式。当然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的大学也有一种服务与实用的理念,但这没有成为英国大学的主要理念。
  (二)德国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大学将大学的职能进一步扩大,将研究和发观引入大学教育过程。其主要理念是:其一,学术自由。教授与学者的职责在于发现与探求真理,寻求科学的自由。正是这种自由,开阔了学者的视野,增强了学者的判断能力和责任感;正是这种自由,形成了国家和社会的校正力量,即时校正政治上和社会上偏离了秩序和规则的东西,并能使社会向一个绝对健康的方向发展。洪堡认为,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有两条:一是自由、二是宁静。“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两点为依据。”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国家的利益是什么关系呢?学术自由能促进大学的繁荣,大学的繁荣即是科学的繁荣,这正是国家利益所在。因此,国家应为大学的自由与宁静创造条件。洪堡认为,大学应视科学为一尚未完全解答的问题,因而始终处于探索之中,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为科学而共处”,自由地进行各种学术上的探索。这就需要一种开放、自由的结构、把学习者吸引到这种充满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复杂活动过程中,师生在不断地对话中,将不断对知识进行再造、更新。这种自由方式使大学师生保证了思想家的性格特征,他们在科学的探索中,都体验到同样程度的刺激。其二,大学自治。大学自治与大学自由的思想是一致的,大学不是国家政治和经济的附庸,应保持相对独立性。一方面大学应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和目标追求,学校事务的决策权力主要集中在教授们控制的评议会手中,基层(如系)的学术和行政决策权主要集中在教授手中。另一方面国家对大学应提供支持,并积极采取防止侵害大学健全发展的措施。
  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不仅带来了德国大学和科学的繁荣,而且给整个世界的大学模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892年,一位法国学者感叹:“德国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中,毫无例外地居于领先地位;各国对此均表承认。仅德国一国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已远远超出世界其它国家的总和,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德国在科学中的优势堪与英国的贸易和海上优势相媲美,甚至更有超越之势。”
  (三)美国
  美国大学深受英国传统大学和德国新型大学两种模式的影响,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来自“英国文雅绅士教育、德国科学研究和美国本土的为社会服务”的多元大学理念。
  1636年从英国来美的请教徒仿牛津大学模式建立了美国最早的大学,它主要目的是培养高水平的牧师。到独立前美国的9所学院全部是依这一模式建立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大学开始受德国大学的影响,特别是在私立大学中,研究的风气形成了赶超德国大学的势头,如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特别霍普金斯大学更是开创了美国创办研究型大学的先河。1825年,著名政治家兼教育家托罗斯•杰弗逊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他主张“州立大学应成为建设各州的智囊团和人才的策源地”。这一思想是美国大学为社区服务思想的萌芽,对以后大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并为各州大学树立了榜样。独立战争后,在开发新大陆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经济、法律、农学、工程、医学等人才。1862年,《莫里尔法案》的颁布,一大批赠地学院的产生,刺激了美国大学教育为社区服务、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发展方向,形成了多样化的办校特色。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及“人力资本理论”等一系列新理论的提出.美国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就更为紧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与大学理念有关的几种思想:
  1、大学之为大学,其本质是永恒的。大学的理念就是要反映大学的这种本质属性,或者说,大学的本质属性是大学理念建构的依据和理由。然而、大学的本质属性虽然永恒,但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大学理念的建构取决于我们对大学本质属性认识的正确性与深刻性。
  2、大学理念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大学的某些本质属性在过去历史条件下没有凸现出来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凸现出来了,大学理念也就会发生相应的演进。有些理念以前没有,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会必然出现。如社会服务的理念就是人们对大学本质属性再认识的产物。
  3、大学理念的建构实质上反映了政治论和认识论两种哲学观的争斗。“认识论”强调大学必须符合其内部逻辑和自身的学术运动规律。因此大学的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理念必不可少。但是,这种理念的极端性把大学内部的力量无限夸大,使大学成了象牙塔,变得封闭和保守,忽视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否定社会对大学的合理要求,这也是中世纪大学之所以衰落的原因。相反,“政治论”过分强调大学的社会功能,其结果是使大学失去了独立性而成了政治的附庸和工具,使大学缺乏批判精神和独立性。因此我们在建构新的大学理念时要关照两者的统一。
  
  三、新的大学理念建构
  大学理念的建构,既要考虑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又要关照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处理好求真与实用、学术与政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从这一思想出发,笔者认为应建构如下大学理念:
  (一)自由
  自由是与人类个体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指一个人不受制于他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强制状态。与“自由”相对立的概念是“强制”。强制的实质.就是强制者把他人视为一个无力思想和不能评估自己的人,把他人沦为强制者实现目标的工具。强制的结果,不仅阻止了一个人充分运用思维能力的可能性,而且也阻止了他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的可能性。根据这种理解,自由意味着一个人始终存在着按其自己的决定和计划行事的可能性。大学的自由就是通过恰当的教育机制而形成一种教育秩序。师生在这种秩序中,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计划行事,成为自己学术活动的主人。
  世界上优秀的大学都把“自由”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把学术自由作为立校之本,其目标是“发展广博而高深的学术”。要坚持学术性,就必须要有充分的自由,没有自由就无法谈学术性。大学的历史发展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真理。施莱尔马赫认为:“大学的目的并不在于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在于为其养成科学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无法靠强制,只能在自由中产生。”
  当前某些大学出现了自由理念的迷茫。大学在社会外力作用下显得意志脆弱,充溢着浮躁的商业化情绪和急功近利行为,大学师生对自己的学术天职存在某种程度的迷失。许多校长们在“开发新校区”、“生源大战”、“超规模招生”、“大幅度降分”等活动中疲于奔命,神圣的学术殿堂无斥着浓厚的商贾氛围。大学究竟是以金钱为目的还是以学术为标准?它的主要职责是什么?人们在怀疑茫然之时,深切怀念古典大学的自由理念。
  要具有自由理念,大学必须:(1)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发现科学是大学学术自由的前提;(2)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没有学术自由的空间,大学不会有真正的自由,大学科学发展的职能不会充分发挥出来,创造性人才也没有生存成长的环境;(3)协调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自由并不等于放任,在这两者之间,没有固定的关系模式可以遵循,一般认为在学校内部实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学术自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并不是摆脱社会约束和社会责任。大学学术自由恰好是献身学术事业和社会服务的先决条件。但也决不是说,履行社会责任就一定受社会政治约束,成为政治的俘虏和奴隶。因此,政治应主动保证大学学术自由,大学通过学术自由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和创造性特征的人才服务于社会,承担社会责任。
  (二)自治
  如果自由是一个个体概念,那么自治则是一个组织或群体概念,它是自由概念由个体向群体的延伸。这是大学自治理念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大学之所以要有自治的理念,是因为大学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机构。一般行政机构的管理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的中心在上层,而学术管理的中心在基层,因为新思想是从下面涌现出来的、所以应实行自下而上的管理。如果大学忽视了这一本性,就必然会出现大学内部的强制状态。阿什比认为,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洪堡曾指出:国家在整体上“不应该就其利益直接所关所系者要求于大学,而应抱定这样的信念,大学倘若实现其目标,同时也就实现了、而且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国家的目标,由此而带来的收效之大和影响之广,远非国家之力所及。”大学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坚持自治的理念也是大学本质属性的反映。
  然而,由于封建传统的影响、某些大学还遗存“政教合一”的情结,具有一种官僚机构的症状。大学似乎不需要办学理念,每一位领导者只需对上级负责,而无需对下级负责。教学、科研本来是教授们的事情,但只要教师们有点创新或违背常规行事就必须向领导请示并等待他们的研究,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又常常搁着不能及时落实,效益相当低下。就大学内部而言,崇尚官阶,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在挤命地要官,因为他们认为,只有任一官半职才能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大学校长们在引进人才时往往以官相许,以示对人才的重视。这样一来,学校机构繁多庞杂,人浮于事;大学更像一个政府部门而不像一个探求科学的机关。蔡元培先生曾面临自己的“自治”原则遭受践踏时,发出了“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的呐喊。1979年苏步青校长因自己的“大学自治”理念受到亵渎时而气质道:用不着我当校长……这个校长,科员也可以当。总之,无大学的自治就无大学的自由,最终大学也将不成其为大学。
  大学自治理念的实现,一般有四个结论:校长由资深教授担任;校长由教授等选举产生;职能部门负责人产生是由下而上的;学术事务由教授负责,教授是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主要力量。大学自治,并不是让大学形成一个贵族阶层,享受特权生活,不是摆脱社会约束和社会责任,而应该把“大学自治”看作是大学开展学术事业的先决条件,这与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是一致的。
  (三)服务
  服务的实质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的期望和高校自身发展需要的反映。大学的服务是其它社会机构所不能承担和替代的,是以知识和智力为特征的服务。它对社会、科学和劳动者个体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动力性和发展性价值。
  服务作为大学的一个理念,是随大学的功能的不断被发现而渐进形成的。19世纪末,服务理念仅仅是美国州立大学的一个办学特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学在国家科学事业、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大学应该充分发挥其潜在优势.直接为社会服务。克拉克•科尔指出:大学是知识产业的中心,知识在指导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从未像现在这样居于中心地位。传递、发展并创造知识,仍然是当今大学服务于国家的重要途径。所以大学的服务是伴随着知识的传播、发现和创造而进行的。
  我国大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国家包办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用人制度的变化使大学必须面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出选择,不断增强自己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现代大学社会服务遍及社会各个领域,服务的形式亦趋于多样化:(1)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3)信息服务,包括共享大学数据库、图书资料等;(4)装备服务,包括向社会开放精良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验中心、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等。
  (四)创新
  创新的理念是服务理念的延伸。大学要有效地为社会服务,就必须要有创新。大学创新不仅是在目标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个性的人才,而且在科学的继承与发现中要有创新性成果。大学创新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反映。首先,经济的发展已不再主要依靠密集的劳力和粗放的产业,而主要依靠信息、技术与智力;第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科学不断分化,知识急剧增长,知识物化过程缩短;第三,社会分工不断重组变化,新的劳动岗位不断产生,劳动者个体对劳动的选择性与劳动过程的流动性将更加突出和明显;第四,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管理系统,使生产组织的管理机构更具灵活性,管理将进一步高效化、科学化;第五,“创新”对于生产的发展及发展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它是连接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一个转换媒介,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因为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有着明显的“跳蛙式”特点,它经历着“知识的获取与选择——知识的改组与创新——知识的运用与推广——知识的产业化”这样一个快速转换的过程.以此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这些变化是大学建构创新理念的客观依据。
  大学创新理念的建构,要求大学必须:(1)转变那种妨碍师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2)要求大学不仅要根据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发展、新要求。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还要充分利用大学拥有雄厚的科技、人才、知识、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努力使自己成为高新科技的辐射源、知识创新的策源地;(3)要求大学必须增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更新仪器设备。实现网络化,为自己的知识更新创造条件,以使教学和科研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4)关键要使大学师生有一种创造性人格和心态。这种人格和心态可以通过一系列创新方法的常规性运用和营造创新环境、实施创新教学来实现。例如运用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大声思考法、强制关联法、苏格拉底诘问法、挑战假想法、五星分析法(What who how where what time)等方法可以实现创新心态的培养。
                 (文见《复旦教育论坛》2003年第4期 作者唐松林)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