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8日星期三

山东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1996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思想的重新确立,必将引发学校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学校体育也将彻底更新学校体育的观念和体育教学目标,着眼于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也将重新确定,在不断改革和自我完善中求得创新和发展。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定位:
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把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与健身健康知识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主要手段,同时把与之相关的体育运动知识结合到课程教学中。因此我们把课程目标确定为身体运动和身心健康两大目标。
身体运动目标的实现最显著的特点是通过身体运动来完成和实现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因此,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使他们能自觉地、积极地、经常地参与锻炼实现身体运动的参与目标。第二个目标是实现体育运动的知识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掌握合理有效的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等,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第三个目标是体育运动技能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一项或多项自己较为喜欢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并在某一方面形成一定的爱好和兴趣,为今后的锻炼打好基础。
身心健康目标主要由三个三级目标构成,即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性目标。身体健康目标是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使学生在耐力、力量、柔韧及协调性等主要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在形态机能方面达到较为理想的标准和要求;掌握健身原理与方法及有关的保健、营养及卫生等知识,为达到身体健康目标服务。心理健康目标主要体现在情绪的调控能力和树立健康向上的自信心等方面。社会适应性目标是通过体育教育及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育教育在此方面有着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二、课程设置
根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山东大学体育教学师资、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对课程设置做以下规定:
(一)、一、二年级开设选项课(原则上一年选择一项课程,个别素质全面的学生可以一年选择两项)。一年级选项课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等实际状况,在进行分班,摸底,体能测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选项需求进行分班分项教学。二年级选修课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发展空间,体现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我们试行二年级体育选项课中进行分层次教学,即在二年级初选新项目的学生编为该项目基础班,课程内容同第一、二学期,继续选择同一项目的学生编为提高班,课程学习三、四学期内容。开设课程有篮球、排球、软式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套路、武术散手、健美操、健美、田径、艺术体操、保健体育。
(二)、三年级开设选修课。主要以提高能力、培养体育兴趣、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和培养健身习惯为主。以各项目教学比赛和娱乐健身方法为主要手段。开设课程有篮球、软式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套路、武术散手、健美操、形体、健美。
(三)、保健与康复体育课。该课程主要针对伤、病、残、体弱、特殊体型(过胖过瘦)等学生开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康复、保健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太极拳,太极剑,基本素质,球类运动,康复保健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达到提高素质,增强体质,掌握锻炼方法手段,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三、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一)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主要由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组成。理论部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运动项目的技术、战术理论和知识;运动健身的基本原理与锻炼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体育养生及保健知识;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与评价;运动处方;健康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等方面。并将理论部分以“理论知识窗”的形式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并可有选择的进行,形式多样,突出理论教学的灵活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实践部分以运动项目为主,主要包括篮球、排球、软式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套路、武术散手、健美操、健美、艺术体操、形体、田径、保健体育。突出运动技能的学习和锻炼过程,这一过程的学习内容、锻炼方法、组织形式始终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紧紧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在现有教学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满足学生选课和学习的愿望。
(二)课时分配
1、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时数每学期36学时,每周2学时,每学期18周。一二年级必修课共144学时,每学期1学分,共4学分.通选课和研究生公共体育课每36学时1学分,可任选多个学分。
2、理论部分占总学时数的10%,每学期3.5—4学时。以“理论知识窗”的形式在单周上课中利用10分钟左右进行讲授,专项理论根据教学内容随堂进行讲授。
3、实践部分占总学时数的90%,其中(根据各项目实际情况)专项练习占65%。身体素质(专项素质、一般身体素质)约占20%,考试2学时,占5%。
四、体育课程的评价
建立课程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能全面真实的反映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对于体育课程的评价采用定量评价即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即行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对大学生技、战术和理论知识进行评价的同时,把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良好的学习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学生的进步幅度、考勤等纳入评价内容,并成为教学效果的组成部分。
(一)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各专项技术、战术、专项身体素质占总成绩80%,理论知识占总成绩10%,课堂表现占总成绩10%。
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颁布后,将把《标准》的有关精神和内容纳入课程评价内容。
(二)考试标准:根据各专项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对技战术、专项素质和理论知识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课堂表现除考勤外,主要以定性评价为主。但定性评价在操作上有一些难度,还须通过不断总结,在实践中改进和完善。
(三)考试办法:
1、理论知识考试主要采用大型综合作业、提问、口试等形式,每学年末进行一次。
2、技、战术及专项素质考试实行同一项目统一标准,教考分离。由同项目教师交换考核,同项目教师不足时,另行安排。
3、学生每项考试一次,无补考或缓考,当学期不及格需在下学期重修。
4、学生成绩累计60分或合格便为及格,但必须参加所有内容的考核。
5、按照山东大学学籍管理规定“体育课教学环节不得申请免听,重修课可以免听”,“免听课程仍须参加课程的期末考试,并且成绩在70分以上方可计入成绩,取得相应学分否则应缴费重修”。
6、学生必须按时听课(免听课程除外),方准参加课程考核。若未经请假,缺课累计达到或超过课程学时数四分之一,则取消参加该课程期末考试的资格。未办理选课,擅自听课者不准参加该课程的考核。
7、重修课程取得的学分,可替换原来的低绩点或零绩点。
8、考试的组织与管理由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实施。
9、未尽事宜以山东大学学籍管理规定和体育教学部的决定为准。
五、实施教学大纲的要求及说明
为保证《纲要》和《教学大纲》的顺利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一)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大纲的制定过程中以学生的需求、地域的特点、气候的情况、场地器材及师资队伍的状况为基本出发点,力求课程设置新颖性,多样性,注重实效,实事求是。
(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连贯性原则。本大纲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本项目内容的新发展,新趋势,并且注重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原则和每个学期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并使之有机结合。体现以人为本,有利于学生所学、所用、所练。
(三)、教学内容与选项课根据学生需求做出调整,增设形体、软式排球、羽毛球等课程。将原有的艺术体操、健美、乒乓球等试点课全面推开。热门课程的增加,将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选择空间。
(四)有条件的校区优先开课的原则。因场地,器材和师资条件的各种限制,个别项目在有条件或条件成熟的校区优先开课,其他校区在基础条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逐步开课。
(五)新大纲的实施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对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 加强教学管理工作
1、根据新《纲要》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山东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文件》。
2、建立和完善教学监督保障体系:
《体育学院教职工岗位津贴考核办法》
《体育学院教师职称评定实施办法》
《体育学院教师业务培训、进修、培养实施办法》
《体育学院优秀教学教师、优秀教案评选办法》
《体育课程观摩听课制度》
《体育课程教学规范》
《体育学院教学常规》
《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心岗位职责》
《体育学院教务干事、教务员岗位职责》
《体育学院教职工考勤规定及处理办法》
3、建立教学反馈信息如评估问卷等,纳入体育教学部评估管理体系。
4、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
5、根据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场地设施及器材建设。
[二] 加强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1、针对新课程的增设,专业师资的紧缺情况,将对综合素质高,业务水平高的中青年教师进行进修培训和培养。
2、加强专业人才和优秀专业教师的引进。
3、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及学术活动,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利用教法研究时间广泛交流经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水平。
4、要求有条件的中青年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计算机建立个人教学档案,书写教案,评选优秀教案择优上网。
5、鼓励有外语能力的教师进行双语教学。
实施《全国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待定),突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为主线,培养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意识,边建设边实施,在探索中建立一个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体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和课题。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