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2日星期日

高校扩招让人参变萝卜

  ■中国观察之唐昊专栏


  教育部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教学质量的滑坡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今后高校扩招步伐将放缓,明年扩招幅度将不超过4%.


  应该说,教育部有错就认的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其扩招决策所造成的后果也是无法挽回的。而以这样的理由来说明扩招之危害,也让人感觉有避重就轻之嫌。因为就业问题在扩招之前就已存在,扩招恰是为了“减轻全社会失业压力,让年轻人回归高校”而施行的。显然这种暂时缓解就业压力的扩招造成了就业压力的积累,但就业问题的根源仍是中国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实际上,我们就事论事来说,高校扩招的更大危害不是就业问题,而是对中国的整个高等教育造成了伤害,使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说到这,有人会发出疑问:为了扩招而进行的校舍扩建、设备改造、教师扩编过程中,一半以上的国家教育投入落到了高等学校。不仅如此,家长还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买了另外一半的单。这样看起来,高校本应是在扩招中收获颇丰的,怎么会是受害者呢?


  原因很简单,拿高校最重要的功能———人才培养来说,扩招实际上是通过降低分数、放低要求来实现的,扩招后高校学生的素质比从前低,这已是公认的事实。在人才结构上,由于办文科专业成本低,所以文科专业扩展更快。可以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经济结构不合理有关,也与高校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培养不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有关。


  同时,在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却下来了,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也越来越远。包括北京大学等中国高校的排名近几年来在世界上一降再降,而与此同时,这些学校还越来越有钱,这看起来多少显得离谱。


  不仅如此,扩招的危害在其停止后仍然会存在甚至发酵,需要几代人来承担后果。原因很简单,因为师资也以同样速度过快增长,而导致整体师资水平下降,同样影响教学质量。这些年培养的研究生当中的不少人也将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这就会造成人才在低层次上的恶性循环。至于高等学校为了扩招的需要而盲目贷款,已导致不少大学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更是危及高校本身的生存。


  在这里,我们还有必要回顾的是扩招政策的初衷。现在应该承认,经济上的考量是主要的因素。实际上,作为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措施之一,扩招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育产业化来拉动内需。高校扩招与学校收费大幅度提高几乎是同时开始的,这不能不让许多冠冕堂皇的扩招理由黯然失色。


  本来,从技术上讲,我是赞成扩招的。毕竟,精英教育的普及会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基础。但问题是,以往十年的扩招速度却实在令人震惊:1999年扩招的时候,普通高校共招生159万多人,比上年净增45万多人,增长41.7%!对这种疯狂式扩招,我们的基础教育并没有准备好,我们的大学也同样没有准备好。其结果就是培养出来的过多“人才”正处在不断贬值的区间,甚至成了社会的负担而非动力———想用高等教育来赚钱的想法最终会使这个国家付出代价。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前些年“人参变萝卜”的故事。我的家乡有一种特产,叫人参,一向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山货宝贝。在上世纪80年代末,看到人参能卖个好价钱,几乎全县人人都种人参,种植面积大量增加,地方政府还搞了很多人参节、博览会等热闹场面。结果买家过来一看,这么多的人参堆在那里,太多变成了太贱,于是马上杀价,当时人们形容是“杀到了萝卜价”。搞得很多参农破产,甚至自杀。直到很多年后,人参才逐渐在价格上恢复了尊严,但那时的一代参农,为了这些“药萝卜”已经损失了太多太多。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没有评论: